茶叶作为深受大众喜爱的饮品,其种植、生长过程中的健康状况备受关注,青茶叶和毛尖在生长期间可能会遭遇各种病症,这些病症不仅影响茶叶的产量,还关乎茶叶的品质,深入了解青茶叶和毛尖可能出现的病症,对于茶农进行科学有效的防治,以及消费者品鉴优质茶叶都有着重要意义。
青茶叶常见病症
(一)炭疽病
- 症状表现炭疽病是青茶叶较常见的病害之一,初期,叶片上会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,随后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病斑,病斑边缘褐色,中央灰白色,上面散生许多小黑点,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,在潮湿条件下,小黑点上会溢出粉红色黏液,严重时,病斑连片,导致叶片枯黄脱落,影响茶树的光合作用,进而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。
- 发病规律炭疽病病原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叶组织内越冬,次年春季,当气温适宜(一般在20 - 25℃左右)且湿度较大时,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,侵染新叶,茶树生长衰弱、通风透光不良、偏施氮肥等情况下,发病较为严重。
- 防治措施
- 加强茶园管理,及时清除病叶、病枝,集中烧毁,减少病原菌越冬基数。
- 合理修剪茶树,保持茶园通风透光良好,降低湿度。
- 科学施肥,避免偏施氮肥,增施磷钾肥,增强茶树抗病能力。
- 在发病初期,可喷施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 - 1000倍液,或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- 600倍液等进行防治,每隔7 - 10天喷一次,连续喷2 - 3次。
(二)茶饼病
- 症状表现茶饼病主要危害茶树的嫩叶、新梢和幼果,发病初期,叶片正面出现淡黄色水渍状小点,逐渐扩展为圆形病斑,颜色变为黄褐色,叶背病斑隆起呈馒头状,上生灰白色粉末,即病原菌的担孢子,后期病斑变为深褐色,病叶扭曲畸形,严重时新梢无法伸展,嫩叶大量脱落。
- 发病规律茶饼病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,以菌丝体在病叶中越冬,春季气温回升到15℃左右,相对湿度在85%以上时,越冬菌丝产生担孢子,借风雨传播侵染茶树,该病在低温高湿、日照不足的条件下容易发生,特别是在高山茶园或阴湿的茶园发病较重。
- 防治措施
-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茶饼病的重要措施之一。
- 加强茶园管理,及时采摘病叶,减少病原菌传播。
- 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,可喷施0.6% - 0.7%石灰半量式波尔多液进行预防保护,发病后可喷施25%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 - 1500倍液,或70%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进行防治。
- 注意茶园排水,降低湿度,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,可减轻病害发生。
(三)茶小绿叶蝉
- 症状表现茶小绿叶蝉以成虫和若虫刺吸茶树嫩梢汁液为害,受害芽叶生长受阻,叶片卷曲、硬化,叶尖和叶缘发红焦枯,严重时新梢生长停滞,芽叶萎缩,在虫口密度大的茶园,还可见到叶背有大量褐色虫粪,影响茶叶的产量和品质,使茶叶制成的干茶色泽灰暗,汤色浑浊,滋味淡薄。
- 发生规律茶小绿叶蝉一年发生多代,以成虫在茶树、杂草或其他植物上越冬,春季气温回升到10℃左右时,成虫开始活动,取食、产卵,在气温20 - 25℃、相对湿度80%左右的条件下,有利于茶小绿叶蝉的繁殖和为害,一般5 - 6月和9 - 10月是两个发生高峰期。
- 防治措施
- 及时清除茶园杂草,减少茶小绿叶蝉的栖息和繁殖场所。
- 可在茶园内设置诱虫灯,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进行诱杀。
- 当百叶虫口数达到10头左右时,可喷施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 - 3000倍液,或2.5%联苯菊酯乳油3000 - 4000倍液等进行防治,注意轮换用药,避免害虫产生抗药性。
毛尖常见病症
(一)白绢病
- 症状表现白绢病主要发生在毛尖茶树的根颈部,发病初期,根颈部皮层出现褐色斑点,逐渐扩大并环绕根颈部,形成白色绢丝状菌丝层,后期菌丝层上产生油菜籽状的菌核,菌核初为白色,后变为黄褐色至深褐色,病株地上部分生长不良,叶片发黄、萎蔫,严重时整株枯死。
- 发病规律白绢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真菌,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,次年春季,当土壤温度适宜(一般在25 - 30℃左右)且湿度较大时,菌核萌发产生菌丝,侵染茶树根颈部,该病害在高温高湿、土壤黏重、排水不良的茶园容易发生。
- 防治措施
- 选择排水良好、疏松肥沃的土壤种植毛尖茶树。
- 加强茶园管理,及时清除病株及其周围的土壤,并进行消毒处理,防止病原菌扩散。
- 在发病初期,可在茶树根颈部撒施石灰粉,每亩用量10 - 15千克,以抑制病菌生长,也可喷施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- 600倍液,或20%甲基立枯磷乳油1000 - 1200倍液等进行防治。
(二)缺铁性黄叶病
- 症状表现缺铁性黄叶病主要表现为新梢上的叶片失绿发黄,叶脉仍保持绿色,形成明显的“网纹状”,严重时,叶片逐渐变白,甚至出现枯焦现象,影响毛尖茶树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发育,导致茶叶产量和品质下降。
- 发病原因主要是土壤中缺铁或土壤酸碱度不适宜,导致茶树对铁元素的吸收受阻,在酸性土壤中,铁元素易被固定,有效性降低;而在碱性土壤中,铁元素不易被茶树吸收利用,茶园长期大量施用化肥,忽视有机肥的施用,也可能导致土壤中养分失衡,影响茶树对铁等微量元素的吸收。
- 防治措施
- 调节土壤酸碱度,对于酸性土壤,可适量施用石灰,提高土壤pH值;对于碱性土壤,可增施酸性肥料,如硫酸铵、过磷酸钙等,降低土壤pH值。
- 叶面喷施铁肥,如0.2% - 0.5%硫酸亚铁溶液,每隔7 - 10天喷一次,连续喷2 - 3次,可补充茶树铁元素。
- 增施有机肥,如农家肥、绿肥等,改善土壤结构,提高土壤肥力,促进茶树对铁等养分的吸收。
(三)茶蚜
- 症状表现茶蚜聚集在毛尖茶树的嫩梢、嫩叶背面及嫩茎上刺吸汁液,使芽叶萎缩,生长受阻,受害叶片卷曲、皱缩,严重时新梢停止生长,茶蚜排泄的蜜露会诱发煤污病,影响叶片的光合作用,降低茶叶品质。
- 发生规律茶蚜一年发生多代,以卵在茶树腋芽或叶背越冬,春季气温回升到10℃以上时,越冬卵孵化,若蚜开始为害,在气温20 - 25℃、相对湿度60% - 80%的条件下,茶蚜繁殖迅速,一般春茶期间发生较重,随着气温升高,虫口密度逐渐下降。
- 防治措施
- 保护和利用天敌,如瓢虫、草蛉、食蚜蝇等,控制茶蚜数量。
- 当有蚜芽梢率达到10%左右时,可喷施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 - 3000倍液,或50%抗蚜威可湿性粉剂2000 - 3000倍液等进行防治。
- 及时修剪有蚜新梢,集中处理,减少茶蚜为害。
青茶叶和毛尖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多种病症的威胁,这些病症对茶叶的产量和品质都有着重要影响,炭疽病、茶饼病、茶小绿叶蝉等是青茶叶常见的病症,白绢病、缺铁性黄叶病、茶蚜等则是毛尖常见的病症,茶农们需要密切关注茶树的生长状况,加强茶园管理,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,如合理施肥、修剪茶树、及时清除病叶病枝、保护和利用天敌、合理用药等,以确保茶叶的健康生长,提高茶叶的产量和品质,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的茶叶产品,对于消费者来说,了解茶叶病症相关知识,有助于更好地品鉴茶叶,辨别茶叶的优劣,享受健康美味的茶饮生活😃。
